春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。由于空气干燥,天气多变,病菌、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侵袭人体。
根据往年大数据,以下5种传染病在春季发病率最高。小编在此特别提醒家长和老师,一定要注意做好以下高发疾病的预防措施哦。
流行性腮腺炎
病因病状
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通过飞�传染,少数通过用具传染。病毒由呼吸道侵入人体,引起腮腺或颌下腺肿胀,常在幼儿园、小学里流行。
该病多数起病较急,发热、畏寒、头痛、咽痛等全身不适。患者先觉一侧耳下腮腺肿大、疼痛,咀嚼时更痛。2~3天后,另一侧腮腺也肿痛,表面发热,手压时有弹性感和压痛,4~5天逐渐消退。
预防方法:
1.进行腮腺炎疫苗接种。2.不接触正在发病的孩子。3. 注意口腔卫生。
护理方法:
1.患儿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,居室空气流通;局部冷敷,可以缓解疼痛。2.饮食以流质、半流质为主,忌肥腻、辛辣、坚硬及酸性的食品。3.如果患儿长时间不好转,或伴有持续的发烧等症状,及时就医。
水痘
病因与病症
水痘是以全身出疱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皮肤病,多见于儿童,具有高度的传染性,发病较急,前驱期有低热或中度发热、头痛、肌痛、关节痛、全身不适、食欲不振、咳嗽等症状;起病后数小时,或在1~2天内,即出现皮疹。
水痘的预防:
1.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,可以有效预防水痘的发生。2.远离水痘患者。
水痘的护理:
1.告诫孩子不要抓挠皮肤,以免留下疤痕或引起严重的感染。2.发热时要让幼儿休息,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,要多喝开水和果汁水。3.病儿的被褥要勤晒,衣服要清洁宽大,防止因穿过紧的衣服和盖过厚的被子,而造成过热引起疹子发痒。4.水痘可合并发生肺炎、脑炎。如发现孩子高热不退、咳喘,或呕吐、头痛、烦躁不安或嗜睡,应及时找医生诊治。
流行性感冒
病因病状
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,患者体温大多在39℃以上,一般持续3~4天,或同时伴有流涕、鼻塞、咳嗽、咽痛、头痛、全身不适,部分患者伴有消化道症状。
病程一般一周左右,但易并发肺炎、心肌炎、脑膜炎等严重疾病,原有慢性心肺疾患和老年患者预后较差,可能因心衰和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。
预防与护理:
对于该病最主要的还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,如果没有并发症不需特殊治疗,着重于家庭护理和预防。
流行性脑脊髓膜炎
病因与病症
简称流脑。该病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化脓性脑膜炎,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,患儿常有骤起高热、头痛、颈项痛、呕吐等症状,多发生于6岁以下儿童。大多数的患儿在起病的数小时内可在皮肤及其黏膜上出现瘀点、瘀斑。主要通过飞沫、接触传播。
流脑的预防:
1.接种菌苗是预防流脑最有效的方法。2.提高宝宝的身体免疫力是关键,可以从饮食上做起,摄入足够的富含优质蛋白质、维生素、矿物质的食物是比较好的选择。3.注意室内环境卫生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,阳光充足。
流脑的护理:
发现幼儿有近似流脑的症状,应尽早送医院诊治,在送院前或途中可采取以下措施:保持病人安静、避免刺激,少量多次饮温开水,绿豆汤等,以不发生呕吐为准。
荨麻疹
病因与病症
小儿荨麻疹,俗称风疹团,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,主要表现为皮肤大小不一的红斑性及水肿性反应,常伴瘙痒,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很多,细菌、病毒、花粉、灰尘等都可以成为过敏原。
荨麻疹的预防:
一般的荨麻疹都是由过敏引起的,因此,要让孩子远离过敏原。
荨麻疹的护理:
1.病人应卧床休息,多饮水,注意保暖,保持大便通畅。床单被褥要清洁,室内保持安静。2.尽量避免搔抓,以免引起皮损增加,瘙痒加剧。3.饮食宜清淡,避免刺激及易致敏食物,室内禁止放花卉及喷洒杀虫剂,防止花粉及化学物质再次致敏。4.不要热敷,虽然热可以使局部暂时获得舒缓,但其实反而是另一种刺激,因为热会使血管紧张,释放出更多的过敏原。
孩子不幸感染传染病,及时护理固然重要。但在更重要的当然是前期预防。做好下面这些日常措施,就不怕传染病轻易黏上孩子哦!
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措施
1.勤洗手
勤洗手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。提倡勤洗手,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、就餐前或接触污染环境后要洗手。
2.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
保持环境清洁和良好通风状态。经常打扫室内,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开窗通风。
3.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
避免接触感染患者 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,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,以减少可能与患病人群的接触机会。尽量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,平时要佩戴口罩。
4.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
咳嗽或打喷嚏时,用纸巾、毛巾等遮住口鼻,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,尽量避免触摸眼睛、鼻或口。
5.出现症状应居家休息,及早就医
一旦出现孩子发热、咳嗽等症状,应让他在家休息。在公共场所要佩戴口罩,避免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员。如症状较重,应尽早前往医院就诊,以及时获得有效治疗。
6.及时接种相关疫苗
常见的传染病现在一般都有疫苗,及时接种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手段。
(转自幼儿教育杂志)